6月20日中午,“数字与人文节气沙龙”系列活动第四十六期暨人工智能研究院学术沙龙第十七期在北京大学禄岛举行。沙龙主题为“交叉学科视角下的互联网恐慌情绪研究”,旨在探讨互联网环境下恐慌情绪的传播机制、影响因素以及社会治理等关键问题,为提升网络环境中的社会情绪治理能力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沙龙由社会科学部副部长郭琳主持,邀请新媒体研究院助理教授、研究员白麒钰担任主讲人,人工智能研究院副研究员杨浩,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长聘副教授、研究员周广玉为与谈嘉宾进行深度交流。活动吸引了校内多个院系的专家学者参与,现场气氛活跃,互动频繁。

活动现场

白麒钰作主题分享
白麒钰从心理学角度对恐慌情绪进行界定,指出恐慌是个体意识到自身面临巨大危机,在可用资源逐渐减少的情况下,对所处环境丧失信任,从而出现的害怕情绪。这种情绪具有强烈的负面性,且在网络空间中呈现出独特的传播特点,如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难以预测且易于引发群体性行为等。接着,她强调了研究互联网恐慌情绪传播机制的重要现实意义,尤其在重大突发事件中,能够帮助政府和相关机构更好地进行社会情绪治理,减少恐慌情绪对社会秩序的负面影响。
在探讨传播机制时,白麒钰引入心理学中的启发式思考与系统式思考概念,解释个体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的不同方式对恐慌情绪产生与传播的影响。她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当个体面对复杂信息时,若采用启发式思考,更易受信息表面特征及传播者影响力等因素影响,从而快速产生恐慌情绪并进行传播;而系统式思考则会使个体对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与判断,相对降低恐慌情绪的产生与传播可能性。
白麒钰强调,针对互联网恐慌情绪的传播,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社会治理。她建议,一方面要加强信息源头管理,提高信息发布的准确性和透明度,及时澄清不实信息;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公众的媒体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其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和理性应对恐慌情绪的能力。此外,她还提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等新兴手段对网络信息进行监测和分析,以便更及时地发现和处理恐慌情绪传播的潜在风险。
在对谈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恐慌情绪的传播机制、社会治理策略以及跨学科研究方法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周广玉认为白麒钰的研究将心理学方法与范式用于新闻传播学领域,分析互联网恐慌情绪产生、发展和维持的心理机制,展现出深厚的交叉研究功底。他提出了两个未来可以继续探究的话题:第一,关于恐慌的界定与测量,他认为当前研究延续焦虑情绪的研究脉络侧重于个人层面,未来研究可尝试在群体层面进一步完善概念范畴;第二,对互联网恐慌机制的揭示,他认为可以进一步拓展至偏差性认知和无效应对行为,并借鉴焦虑障碍研究领域的已有成果。
杨浩从人工智能角度探讨了智能时代互联网恐慌情绪可能出现的新情况。他指出,大模型发展迅速,语音、图片生成技术让信息真假难辨,导致恐慌情绪产生机制发生变化。人们可能误信假的信息,导致不必要的恐慌,也有可能因无法判断信息真假而选择不相信,这会改变恐慌情绪传播方式。他还提及传播机制问题:过去情绪传播靠人,非理性行为易激发传播。现在人工智能可能操控传播机制,人工智能生成极具说服力内容,会使恐慌情绪传播形态也发生改变。
互动讨论环节中,嘉宾们积极交流观点,并就如何加强跨学科合作、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认为,互联网恐慌情绪的研究和治理需要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的共同参与,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才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和应对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
本次沙龙活动为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与碰撞思想的平台,促进了对互联网恐慌情绪传播机制的深入理解。未来,北京大学将继续推动数字与人文的交叉研究,助力文科数智化发展,为提升网络空间中的社会治理能力贡献智慧与力量。
本次活动中,社会科学部继续与勺园中餐厅合作,推出夏至节气特色美食供与会师生品尝。

节气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