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信息 >> 正文

北京大学新工科国际论坛 - 人工智能分论坛成功举行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1-10-27     浏览量:


2021年10月23日-24日,“北京大学新工科国际论坛2021—人工智能分论坛”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科学报告厅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承办。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茂松、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哲学系副主任刘哲、政府管理学院沈体雁、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副院长黄罡、李文新、杨晓雷、院长助理张路霞、施柏鑫以及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及校外业界代表130余人到场参加,卡耐基梅隆大学Reid Simmons、斯坦福大学Leonidas J. Guibas、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Mark Nitzberg等国际人工智能领域顶级专家应邀在线作了主题报告。


论坛现场


人工智能正在引发可产生链式反应的科学突破、催生一批颠覆性的工业技术,并深刻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的生产方式。人工智能学科具有交叉性强、理论应用结合紧密的属性,是新工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论坛主题为“人工智能助力北大新工科:新趋势、新交叉、新应用”,分为两场,分别覆盖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与人才培育、人工智能交叉与应用两个领域,通过特邀报告与特别发布,展示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以来统筹全校人工智能相关资源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形成的基本理念与初步建设成效,以及人工智能对北京大学理工、人文社科、医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牵引效果与辐射作用。

10月23日下午,第一场分论坛围绕“人工智能科研趋势与人才培育”展开,论坛由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黄罡主持。

黄罡副院长主持第一场分论坛


首先,朱松纯院长代表人工智能研究院对各位嘉宾、老师、同学的到场表示欢迎,对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研究院发展的各级领导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他对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他表示:北京大学在新工科建设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人工智能的三大发展趋势与之高度契合;根据AI Rankings的最新国际排名,北京大学的人工智能学科在全球高校中排名第二,相信未来10年北大一定能成为世界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可以引领世界人工智能的发展。

朱松纯院长致欢迎辞


随后,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茂松教授代表兄弟院校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并作了主题为“关于大模型的初步考量”的特邀报告。报告中,孙茂松教授对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以“极大规模、极大数据、极大算力”为特点的预训练模型进行了分析,指出“大模型是通用人工智能的必要基建,但其本身应不能直接导致通用人工智能”。


孙茂松教授作报告


现场提问和讨论


卡耐基梅隆大学Reid Simmons 教授在线作了题为“The AI Major at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专题报告。卡耐基梅隆大学是美国最早设立人工智能专业的高校,已有超过140名学生在该专业中学习或毕业。Reid Simmons 作为卡耐基梅隆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的负责人,全面策划并主导了人工智能培养方案的设计和执行,他在报告中分享了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及建设人工智能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宝贵经验。


Reid Simmons教授在线报告


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李文新教授发布了《北京大学人工智能实验班培养体系》白皮书。该“白皮书”是在借鉴全球知名高校人工智能本科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元培学院办学特色形成的一份培养“通识、通智、通用”高端复合型领军人才的培养方案。该方案结合人工智能各领域需求,依据博士研究生阶段所需专业知识逆向设计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是一套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是未来高端人才培养的体系保障。


李文新教授发布《北京大学人工智能实验班培养体系》白皮书

上述方案已经在北京大学通用人工智能实验班投入使用。发布仪式上,朱松纯院长为姜广源、唐楚玥、罗宇轩、林昊苇、尹禹童5位同学颁发了“第一届北大通班实践课优秀学员”奖,并举行了第二届北京大学通用人工智能实验班开班仪式。元培学院副院长孙飞宇、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副院长李文新、教学指导委员会邓小铁、林宙辰为26名通班新生颁发了“通”字徽章。


朱松纯院长为“第一届北大通班实践课优秀学员”颁奖


第二届北大通班开班仪式合影


接下来,美国工程院院士、人文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Leonidas J. Guibas 教授在线作了主题为“Joint Learning for 3D Perception”的学术报告。Guibas在报告中指出:在难以获得大量标注数据的情况下,机器学习的应用仍然面临很多挑战。他提出一种联合学习的方法,旨在通过利用数据之间以及学习任务之间的相关性来减少视觉和几何领域中学习算法的监督需求,并以“投票机制”和“使用跨任务的一致性约束”为例对联合学习方法进行了阐述。

Leonidas J. Guibas教授在线作报告


在第一场分论坛的最后,朱松纯教授作了“北京大学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主题报告,他表示:人工智能研究院定位于统筹全校人工智能相关资源、服务国家人工智能重大战略、建设世界一流人工智能学科、培养人工智能学科一流人才。研究院还将支持北京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打造一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科技王牌军”。


朱松纯教授作报告


10月24日上午,第二场分论坛围绕“人工智能交叉与应用”展开,论坛由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杨晓雷主持。


杨晓雷副院长主持第二场分论坛


首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教授代表人工智能艺术研究中心作了“艺术为什么需要人工智能?”学术报告。彭锋在报告报告了当前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的诸多重大进展,并从发展艺术角度提出了对于人工智能的需求。


彭锋教授作报告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马坚伟教授代表智慧宜居地球研究中心作了中心成立报告。马坚伟在报告中介绍了人工智能在油气资源勘探、深部地球探索、地震预警、遥感、人文地理、行星地质与空间科学和能源、碳中和等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和巨大潜力。


马坚伟教授作报告



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马剑竹副教授就“人工智能与健康医疗”作了主题报告。马老师指出了当前国内迫切需要智慧医疗来解决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并就“如何构建多尺度的人体医学模型与智能医疗平台”、“人工智能研究院将如何整合资源来赋能智慧医疗”两个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


马剑竹副教授作报告


论坛期间,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助理张路霞教授发布了“健康医疗人工智能指数2021”。该指数旨在建立一个全球性的AI指数报告,构建定量数据和客观证据构成的综合指数,监测全球Health AI研究与应用,支持战略规划、研发布局和临床应用。指数有效反应了现有人工智能在健康领域的发展和人工智能健康领域的当前世界格局,将为未来医学研究、新药研发和公共卫生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张路霞教授发布“健康医疗人工智能指数2021”


政府管理学院沈体雁教授现场发布了“武汉东湖-北大人工智能社会治理综合实验基地”项目。沈体雁认为综合实验基地的落成将揭开人工智能开始助力社会治理的新篇章。人工智能赋能的社会治理将重塑国家社会治理的逻辑与流程,人工智能赋能的超前预演将帮助社会学家们理解历代的治乱兴衰。期望通过此项基地建设,提升国家社会治理效能、预演未来智能社会形态、探索人机融合社会文明模态、推广中国智能治理模式。


沈体雁教授发布“武汉东湖-北大人工智能社会治理综合实验基地”项目


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杨晓雷副教授发布了《北京大学法律人工智能系统》。杨晓雷从法律和社会治理的角度提出了让法律和人工智能进行深度融合的新思维。他指出,仅限于提供信息、数据服务和知识支持,并无法解决深层法律问题的最后一里路,同时,产品化的技术理念违背法律的运行原理,垂直、分割、单向的赋能模式实际实在“筑新墙”。这些新颖深刻的观点非常引人深思。


杨晓雷副教授发布《北京大学法律人工智能系统》


上述成果发布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人类兼容人工智能中心执行总监Mark Nitzberg教授在线作了“Ethical challenges in modern AI” 专题报告。他指出,人工智能和伦理的问题已经开始出现,具体包括人类是否对于人工智能能够掌控,人工智能的安全性,是否公平,是否具有极大的偏见等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一些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也给现有的计算框架和算法提出了挑战。他认为,我们应该从技术,管制,制定标准和多方合作四个方面应对这些挑战。


Mark Nitzberg教授作报告


论坛最后,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刘哲教授作了:“可信的人工智能有益吗?”主题报告。在报告中,刘哲从哲学的角度定义了可信与可靠,提出了随着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的加深,“机器人时刻”的伦理挑战已经来临,“机器人时刻”的伦理挑战之全新性和颠覆性根源在于技术与人类关系的根本性转变,问题不再是技术为我们(for us)做什么,而是技术对我们(to us)做什么?而人类还没有完全做好迎接这种挑战的准备。报告内容非常发人深省。


刘哲教授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