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与社会科学部联合打造的“数字与人文节气沙龙”系列活动,以节气为节点,从春到夏,邀请人工智能研究院与其他各院系专家学者进行主题讲座与对谈,串联起数字技术与人文思考的深度对话,全方位展现了人工智能领域与人文社科领域的交叉研究图景,为学术交流与跨学科融合搭建了坚实平台。
·数字与人文高端对话·人工智能与国家治理

5月21日小满时节,"数字与人文高端对话:人工智能与国家治理"高端论坛在李莹厅举行。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主办,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和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承办。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姜国华强调文理交叉研究的重要性,并指出,如何用人文来为时代提供方向和指引、如何在思想碰撞中找寻科技理性和人类价值的最大公约数,是亟需研究的重大课题。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俞可平教授指出数字时代对国家主权的挑战,关于数字主权的相关研究亟需多学科的合作。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教授聚焦智能时代的三重新命题——人机共生、国家治理、文明演化,强调智能时代对中国来说是新的机遇,这要求我们把文科思想、理科模型和工科系统相结合,并从传统文化视角探讨AI价值对齐路径。庞珣、刘永谋等学者围绕AI治理展开对话,探讨全球治理、社会效率与风险等议题。专家们一致认为,应对AI时代的治理挑战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在坚守人文价值底线的同时推动技术创新。会议聚焦AI时代治理挑战,推动跨学科交流,为智能社会治理提供新思路。
·惊蛰篇:人工智能的价值对齐

3月5日的惊蛰篇沙龙聚焦人工智能的价值对齐问题。主讲嘉宾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助理教授杨耀东从技术路径入手,详细介绍了预训练与对齐结合、基于人类反馈强化学习等方法,并指出面临的挑战如价值观多样性等。北京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王昱洲从哲学伦理学角度分析,强调应追求理想化价值观并关注文化差异等问题。自由讨论环节,多学科专家从政治学、跨文化交际等视角展开交流,一致认为跨学科合作是解决价值对齐问题的关键,同时需建立共通术语体系推动合作。
·春分篇:人工智能时代的算力引擎

3月25日春分篇沙龙主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算力引擎。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与集成电路学院双聘助理教授李萌深入浅出讲解集成电路和半导体知识,从晶体管讲起,阐述其工作原理及发展历程,强调其在数字电路中的核心作用。还介绍了集成电路设计制造过程及摩尔定律的影响,探讨了人工智能与芯片的关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王维佳提出关于芯片可持续性发展等三个问题,李萌回应指出需技术创新等多方面寻求平衡,跨学科合作至关重要。自由讨论环节围绕芯片相关多方面问题热烈展开。
·清明篇:平台内容治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4月10日清明篇沙龙探讨平台内容治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张权梳理信息内容治理职能演变,阐述国家平台发包制形成运行机制及挑战,提出第三轮技术调试方向。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孙翊文从理工科视角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内容治理应用及研究方向,二人还讨论了多学科交叉合作等问题。自由讨论环节聚焦平台责任边界等深入讨论,大家认为平台内容治理需政府、企业、学术界共同努力构建治理生态。
·谷雨篇:私人秩序下的平台权力之思

4月21日谷雨篇沙龙以私人秩序下的平台权力为主题。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刘金河梳理平台权力理论框架,从三维度分析其运作机制,结合案例强调平台权力合法性问题亟待解决。人工智能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惠惠从人工智能学科角度提出平台权力相关问题,如认知阶层固化等,还探讨了私人秩序与商业化平台区别等。自由讨论环节围绕权力经济关系等多方面展开,现场学术气氛活跃。
·立夏篇:人工智能时代的智能体

5月9日立夏篇沙龙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智能体。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助理教授梁一韬梳理人工智能发展历程与技术演进,阐述智能体在游戏领域研究及技术瓶颈,提出新方法解决强化学习挑战。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史睿提出历史研究与人工智能结合路径,探讨人工智能在文化遗产保护等应用前景。自由讨论环节,体育运动教育等多领域嘉宾分享观点,认为人工智能发展要注重与人文社科融合,跨学科合作助力解决技术与社会问题。
·芒种篇:人工智能助力社会调查的创新实践

6月9日芒种篇沙龙探讨人工智能辅助社会调查与分析。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社会研究中心助理教授杨锋围绕大语言模型在社会调查数据补全与模拟应用展开,展示其潜力与偏见风险,结合 CFPS 数据介绍应用场景。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研究员吴琼强调应对非随机缺失数据挑战,避免工具主义误区。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集成电路学院研究员孙仲从算法角度分析模型性能问题。自由交流环节气氛热烈,各方就大语言模型信息污染等多问题深入交流。
·夏至篇:交叉学科视角下的互联网恐慌情绪研究

6月20日夏至篇沙龙聚焦交叉学科视角下的互联网恐慌情绪研究。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助理教授白麒钰从心理学界定恐慌情绪,阐述传播机制及实验研究,强调社会治理策略。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研究员周广玉认可研究并提出群体层面评估等问题,强调跨学科合作重要性。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研究员杨浩从人工智能角度分享观点,提出新思路解决问题。互动讨论环节,学者们从社会学等多角度交流,认为多学科协同应对网络信息传播问题。
·总结与展望
“数字与人文节气沙龙”系列活动在2025年各节气成功举办,内容丰富、跨学科特色鲜明,涵盖人工智能价值对齐、算力引擎、平台治理、平台权力、智能体发展、社会调查应用及互联网恐慌情绪研究等前沿领域,促进了计算机科学、哲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等多学科深度交流与融合。
活动为专家学者提供了思想碰撞平台,激发诸多创新性观点与研究思路,推动数字与人文交叉研究发展,助力文科数智化转型,为解决人工智能相关技术难题和社会影响问题贡献智慧。未来,北京大学将持续推动此类跨学科交流活动,进一步深化研究,应对数字时代挑战,促进学术与社会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