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1日,“数字与人文高端对话:人工智能与国家治理”活动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李莹厅举行。此次活动由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主办,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主办。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姜国华出席会议并致辞。北京大学讲席教授、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俞可平,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智能学院院长朱松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全球风险政治分析实验室主任庞珣,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哲学院教授刘永谋,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员陈烁作为特邀对话嘉宾出席会议。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顾超主持会议。

活动海报
姜国华表示,“文科+智能”“智能+文科”是学校一直以来大力提倡的学科发展方向,未来学校会一如既往地重视文科。他指出,如何用人文来为时代提供方向和指引、如何在思想碰撞中找寻科技理性和人类价值的最大公约数,是亟需研究的重大课题。

参会师生认真听讲
俞可平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全球化已使国家主权面临重大冲击,而数字时代的到来进一步加剧了这一挑战。数智时代国家主权的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作用空间已从传统的领土空间拓展到数字空间,传统的国家主权正受到算法权力、跨境数据流动和网络暴力的冲击。数字化、网络化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对公民的自由、平等、隐私和尊严等权利带来挑战。他强调,关于数字主权的相关研究亟需多学科的合作。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将联合相关机构成立“国家数字主权实验室”,系统研究数字主权的理论与实践。
朱松纯发表了题为“通用人工智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旨演讲,聚焦智能时代的三重新命题——人机共生、国家治理、文明演化。他强调,智能时代对中国来说是新的机遇,这要求我们把文科思想、理科模型和工科系统相结合。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学”“禅宗”思想切入,阐述人类道德体系与AI价值对齐的路径。他还以智能体“通通”的成长为例,对通用智能体的架构,即uv的交互与平衡进行阐释。立足智能时代的发展,他呼吁中国坚持走“思想自主”和“思想觉醒”的道路。
在第一轮对话环节,俞可平从价值、功能、训练数据三方面提出自己对AI治理方面的关切。朱松纯就要不要赋予人工智能自主性的问题分享了自己的看法,指出构建智能体良好的价值观、树立智能体的“心”是最核心的问题。

第一轮交流对谈
在第二轮对话环节,学者们持续聚焦人工智能与国家治理的挑战与应对。庞珣围绕“全球风险社会中的AI治理——来自多智能体外交决策实验的启发”这一主题进一步探讨了全球治理、科技风险与人工智能对齐之间的关系。刘永谋基于智能治理提出三点思考:如今社会正在朝智能治理的方向跃进,容许物理、数学、心理等学科交叉融合并发挥作用;智能治理能提高社会运行效率,但并非无往不利;未来的智能治理风险与机遇并存。陈烁展示了大型社会模拟器的设计思路和进展情况,并分享了其应用于公共资源配置以及大规模交通仿真的案例。
与会嘉宾从文明演化、技术治理、社会发展的大势出发,围绕人工智能的应用、治理与影响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思想碰撞,现场观众积极提问。在对谈尾声,与会嘉宾对此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发言。庞珣指出,人工智能问题的核心在于人类能否守住价值的核心。刘永谋指出,未来智能社会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机器人会变成人,而是人可能会变成机器。陈烁就“何种制度设计能让政府和全社会接受社会智能体深入参与社会治理”进行探讨。朱松纯提出问题:当越来越多的通用智能体进入到社会中,人类的价值定位应做如何改变?俞可平则希望在数智时代下,不仅要有新的文科,也要有新的理工科。

所有嘉宾对谈
本次对话聚焦AI时代下人工智能与国家治理面对的挑战,邀请社会科学与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学者从跨学科的视角进行对话与思考,为国家治理的中国方案提供了丰富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