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未知、激发创意,跨界交融、共赴智能之约。
2025年10月25日下午,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第三届科技节在百周年纪念讲堂成功举办。
作为研究院年度最具代表性的学术盛会之一,本届科技节在延续前两届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跨学科协作与学术交流的深度与广度——特设Demo展演专区,全面升级互动体验;并邀请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的同学们同台竞技。活动由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主办,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吸引了来自元培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智能学院及十余个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的近三百名师生参与。本届科技节设有“科研海报展示”、“Demo 展演”、“优秀作品口头报告”等环节,展示了人工智能研究院及相关院系学生在通用人工智能、AI+医疗健康、AI+人文社科、智能芯片、机器人与自动化等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现场共有91项poster展示和10项demo展演,包含了5篇nature子刊文章和近十个顶会的best paper、spotlight、highlight作品等,为全校师生打造了一场顶级的科技盛宴。



活动现场
活动开幕式上,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教授致辞。他指出,今年是北大的“科技创新年”,学校正以“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为方向,推动高水平、跨领域、国际化的科研布局。研究院作为战略支撑平台,致力于构建跨学科交流生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智能科学人才。他回顾了研究院在过去一年中取得的科研突破与国际合作进展,介绍本届科技节成果——涵盖认知推理、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核心领域,并拓展至AI+医学、人文、芯片、空间环境等前沿方向,充分体现了“大交叉、深融合”的学科特色。朱松纯鼓励同学们珍惜机会,积极交流、勇于创新,在合作中共同成长,并祝愿科技节圆满成功。
本年度科技节分为Poster Track和Demo Track两个赛道,每个赛道均采用专家评审与现场评选双线并行的机制评出优秀作品。在学术展示区,九十余张科研海报整齐排列,涵盖从大模型优化、强化学习、认知推理到AI在教育、社会治理、文史研究中的应用。同学们介绍着最新成果,探讨算法机制、实验方法与社会影响,向每一位驻足的听众讲述最新的“智能”故事。

《SEGA-DCIM: Design Space Exploration-Guided Automatic Digital CIM Compiler》
“传统数字存内计算芯片设计方法难以在面积、延迟和能耗之间取得最优平衡。针对当前大规模人工智能模型对高算力和芯片性能的需求,我们提出了一种自动化芯片设计框架——SEGA Design Framework,能够根据用户输入的设计需求,量化每种芯片架构在面积、延迟和功耗上的开销,并通过自动计算确定最适合用户需求的数字存内计算芯片架构。”——谭欣、刁海康

《Geometric Representation Condition Improves Equivariant Molecule Generation》
“我们的工作是解决分子生成问题。我们提出了GeoRCG(Geometric Representation-Conditioned Generation)框架,这是一个两阶段分子生成方法,一方面,高维表示的生成相对简单,降低了学习复杂度;另一方面,下游的分子生成模型只需根据表示生成满足属性要求的分子,在应对复杂的三维结构生成问题时更加具备目标导向,因此简化了生成难度。”——李自安

《MCU: An Evaluation Framework for Open-Ended Game Agents》
“我们在Microsoft环境中收集了3,000多个种子任务,并通过组合和拼接,生成更长序列、更复杂的任务,以超越智能体的记忆能力,考察其真实的泛化性能。我们的框架不仅提供了一种动态、自动化的任务生成方法,也指出了AI评估需要跟上训练发展的步伐。”——李欣悦

Demo《AI一键生成文物线稿图》
“我们基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开发了一个系统,能够识别文物图像的纹路,并自动生成高质量线稿图。用户只需上传文物图片,无需扫描,系统通过前景提取功能可自动忽略背景杂物或手部干扰,保留文物主体进行线稿生成。”——唐一扬

《大规模文化遗产图像数据化研究》
“针对传统人工识别耗时高、专业性强的问题,我们构建了细粒度的文化遗产本体,用以规范领域知识并指导语义分割模型,实现图像的自动化识别与结构化提取。”——杨晓勇

Demo《小北智学:AI助教》
“这个平台就像是一个 24 小时在线的‘AI助教’,系统会检索知识库中教师上传的相关内容并结合大模型生成回答。”——王嘉林

《LiteAT: A Data-Lightweight and User-Adaptive VR Telepresence System for Remote Education》
“我们团队尝试通过VR技术重建教师授课场景,让学生通过 VR 眼镜获得沉浸式学习体验。我们不仅基于高斯表征实现了更高效的实时渲染,还设计了VR环境下的视角推荐机制。希望未来大家拿着平板或佩戴轻量化的VR眼镜就能实现和老师‘面对面’交流!”——沈雨欣

《Working Space Communication Copilot 》
“在工作沟通中,人们时常苦恼于如何回复消息。我开发了一个工作沟通助手,它能根据语境猜测你的意图,撰写得体的回复,专治你的 “回复纠结症”~”——董欣然

《乳腺超声基础生成模型BUSGen》
“我们想做的是一个能为医生提供精准、可靠的辅助判断AI技术。我们团队和多家医院合作,基于约三百万样本完成模型训练,在多个子任务中进行验证,包括乳腺肿瘤良恶性分类、病理亚型识别以及早期微小病灶检测等,发现AI生成的数据显著提升了模型在早筛环节的辅助诊断效果。”——利友诚

现场聆听口头报告

学生代表进行口头报告(从左至右分别为林昊苇、赵秭杭、王恺乐)
除了poster和demo的自由展示与交流,科技节现场还有专家评审团遴选出的五篇优秀作品进行口头汇报。
林昊苇展示的《A neural symbolic model for space physics》指出,AI能够通过训练学习高效探索数据背后的规律,从而显著提升科学发现效率,展示了AI辅助科学发现的可行性与潜力,在物理定律发现、公式生成与预测方面提供了创新方法与实证案例。赵秭杭汇报了《Embedding high-resolution touch across robotic hands enables adaptive human-like grasping》,分享了团队关于“具有学习能力的高精度机器人手”的研究成果,目前已经实现了高自由度机械手设计、高密度传感器融合、视觉与策略反馈结合等目标,为AI在物理操作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实践基础。王恺乐在《Language Models Resist Alignment: Evidence From Data Compression》中讲述了团队在研究语言模型在对齐过程中的内在机制中的贡献,提出大模型在预训练与微调之间存在类似“弹性恢复力”的结构性特征,为理解语言模型的对齐稳定性提供了新的量化指标,也为评估模型从“高对齐”到“失对齐”的风险提供了参考。

学生代表进行口头报告(左为倪俊锋,右为左濮深)
倪俊锋在《Decompositional Neural Scene Reconstruction with Generative Diffusion Prior》中介绍了团队通过将生成式先验引入三维重建,实现了高保真、可编辑、可交互的场景重建,为元宇宙、虚拟现实及具身智能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Precise and scalable analogue matrix equation solving using resistive random-access memory chips》是左濮深所在的团队刚刚发表于Nature Electronics 2025的论文。研究团队构建了一个基于阻变存储器阵列的高精度、可拓展的全模拟矩阵方程求解器。通过新型信息器件、原创电路和经典算法的协同设计,首次将模拟计算的精度提升至24位定点精度。此外,团队成功将该方法应用于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的信号检测任务,凸显出其在实时信号处理中的潜力。以上成果不仅验证了全模拟矩阵求解路径的可行性,也为应对未来智能计算与通信系统中的算力瓶颈提供了具有前景的技术平台。

韩俊报告
来自华为的科研代表韩俊也应邀参会,作题为《vLLM-Ascend竞争力构建与实践》的特邀报告。他从vLLM的发展现状、vLLM-Ascend的核心技术进展与优化实践三个方面展开介绍,并强调华为将继续推进开放生态建设与跨平台协同,并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AI开源创新的共同繁荣。他欢迎在场的师生加入技术交流与实践社区,共同探索高性能智能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



签到、互动、集章现场
为提升活动的互动性与参与感,本届科技节延续“最受欢迎奖”——代表着现场观众们对作品的热爱与认可、“最佳创意奖”——表彰那些独具创新思维的项目、“不觉明厉奖”——授予那些令人惊叹、但需要更深入理解的作品,三大奖项的评选机制,由现场观众投票决定。还特设了由专家评审团评选出的Poster Track及 Demo Track的全场表现最佳作品,作为本届科技节的最高荣誉,颁发给在学术深度、技术创新和实际应用方面表现最出色的团队。海报区贴纸区、抽奖环节成为热闹焦点,参展学生们通过创意展示与现场讲解赢得阵阵掌声。现场更有由人工智能研究院的老师和同学们精心设计的活动文创产品为同学们发放。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不少参展同学、逛展同学在交流中收获颇丰。来自通班的一位本科生表示:“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参加这样的学术活动,我认为科学的价值不仅在于研究本身,更在于被他人理解和聆听的过程。我非常感激有这样的机会,也希望大家都能体会到这种分享带来的意义。”另一位展示者笑着说:“方方面面都感受到了主办方的用心,作为presenter,这是我在北大几年里参加过最好的学术活动——没有之一!”不少同学也惊喜地发现人工智能的更多可能性,“第一次发现AI可以服务于人文社科诶,而不是印象中完全看不懂的黑箱技术,科技节真的是非常好的交流平台!”“科技节真开心!很有收获!和不同的人交流科研,我还加了几个教授微信呢,可有成就感了!”一位博士生在现场兴奋地说道。这些来自不同年级、不同研究方向的声音,共同勾勒出青年学者们探索未知、交流思想、共创未来的热情图景,也让科技节的学术氛围在分享与互动中持续升温。



颁奖现场
随着最后一轮颁奖落幕,第三届科技节圆满结束。整场活动不仅展示了北大学子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成果,更体现了研究院持续推进“AI+”跨学科体系建设的努力与成果。“我们希望通过科技节这种开放、互动的形式,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全球AI发展格局中发出更多属于中国、属于北大的声音。”院长朱松纯总结道。科技节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人工智能研究院师生提供了展示科研成果、交流学术思想的平台,也进一步推动了校园内跨领域科研生态的形成。未来,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将持续深化通用人工智能、AI与人文社会科学、AI与产业应用等多方向的融合研究,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复合型人才。

集体合影留念